主营产品:里氏硬度计涂层测厚仪超声波测厚仪粗糙度仪超声波探伤仪便携式测振仪电火花检漏仪气体检测仪便携式内窥镜激光测径仪

锂电池电子产品充电保养及正确使用实验分析数据报告

一、试验数据:电池充电观察数据

实验对象:客户已经使用过的2块半旧电池,已使用过的固定充电器1个,公司取出现有新电池2块,公司带电池仪器1台,仪器线充电器1个。

过程:从1142105分开始充电试验。中间时间仪器充电状态开机,不间断充放充电。外接充电器一直充电。直至1172325分结束,实际充电时间是74小时20分,充电时间内未发生任何意外情况。从仪器内拿出电池后,检测温度为38.5度,仪器温度为42度,属于仪器屏幕LED灯发热,属正常现象。

实验结果:无电池爆炸,破裂,燃烧现象。

后续实验:继续在做电池充电试验,连续3天以上充电试验,看看电池内部是不是老化连电现象。

结论:实验结果不作为指导用户习惯性操作使用,仅为非正常性操作的**性极限测试结果。请用户参考电池使用保养及防范性操作进行。

二、电池保养参考:

关于电池的保养和维护,我公司与电池厂家经过多次商讨,在网上多方面查证,得出以下结论:艾克郎大学,帮助美国太空总署NASA研究延长电池寿命的电子工程教授TomHartley,说到,“给电池充电充得越满,电池的损耗也会越大。锂电池好是处于电量的中间状态,那样的话电池寿命长。”

 

1、新电池充电时,用手触摸电池外壳温度是否过高,一般电池充电初期(1小时内)会发热,但温度不会太高:过后温度会接近环境温度;若充电1小时后,电池外壳温度很高(烫手),则有可能电池过充电保护电路存在问题,为**起见,应停止使用该电池。次使用的锂电池应先充足电,一般不少于六小时,不得超过八小时。充电的时要留意电池和充电器的温度,发热是正常的,如果太热,会烫手就不正常了。由于一般电池的电极接点均是裸露在外的,还应避免暴露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中,以免造成短路的现象

2、建议不要频繁充电,避免长时间充电,充满即可。长期频繁充电会引起短路、接触**等情况或环境下也可能瞬间放电产生大电流,引发自燃或爆炸。

3、电池如果不慎摔过或被重物撞击过,请勿急于充电,一定要检查电池的外壳是否有裂纹,充电时注意电池外壳温度是否异常,以免内部保护电路损坏造成意外发生。

4、锂电池过度充电会引起电池内部老化,减少使用寿命,引起电池内部线路短路、自燃等情况发生。

5、如发现在充电过程中,电池过热,应立即取出该电池,停在充电,和厂家联系。

6、锂电池在长期不使用的情况下,再次使用,应该先放电再充电,充电时应该充电40%,然后放电,再次充电时可将电池充满,但不得有过度充电。

三、预防电池事故的方法参考:

基于以上分析,如果能够正确使用锂电池,尽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就可以梳理出一些方法来了:

1、避免频繁深度充放电:锂电池几乎没有记忆性,很多朋友在使用锂电车或者锂电数码产品的时候,喜欢把电量用到一点不剩(保护板保护)然后再去充电,而在很多人眼中,这也是一种激活电池的做法。在锂电池的使用中,我们把用完电量再充电的情况叫做深度充放电。

其实,深度充放电是很多人在使用锂电池时候的一个重大误区,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深度充放电次数在其他环境情况恒定的情况下和电池寿命是成正比的,多次充放电会导致电池寿命过早结束。而长时间使用寿命结束的锂电池则极易造成电池鼓胀等情况,从而引发爆炸。

2、过充放以及充放电流过大:这种情况是在长时间充电的时候经常会发生的,我们经常喜欢在设备的电量充满后再充一会儿电,让自己的设备能抗的时间更长一些,但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长期的过充和过放情况都会对锂电池性能产生严重损伤和破坏,严重的就会引发爆炸等极端情况,所以电池的电充满了就好,如果一直插在充电器上,迟早是会酿成悲剧的。

3、电器输出及充电电源电压是否稳定:在充放电的时候也要充电器的电流和用电器的一般电流负载在规定范围之内,过高的电流负载极易引起电池的内部短路,从而破坏锂离子,引发电路的**隐患。同理,对于充电式的充电器电压,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使用充电器的时候也要注意看看充电器输出及充电电源电压是否合格及稳定。

4工作环境温度。锂电池对于温度是极其敏感的,如果长期处于冰点以下使用,可能对电池寿命造成极大影响和危害。而长期放在过热的环境下,则会大幅缩减电池的寿命,严重的则由内压增大引发爆炸,即使没有爆炸,电池也会在高热中迅速报废,感觉有些案例中因为池爆炸而不幸遇难的,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其工作环境的高温或者低温所导致的。

北京时代山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营西路27号金领时代大厦12楼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729152 82729153 010-82946733 82951585 18901063210 13911700667    传真:010-829157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49号   京ICP备15014357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677号